家羚说瓷:形变与夸张
2025-09-15
蔡玲玲谈古彩#17

创作之路,从不是孤立的技法堆砌,而是情感与思想的流淌。夸张与形变,已融入我的艺术生命,成为我与观者心灵对话的桥梁。



图片

形变与夸张,是艺术创作中较为常用的表现手法。

形变艺术家在视觉维度上主动扭曲、拆解、重组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使其偏离自然比例、透视或拓扑关系,但保留足以被识别的身份信号它可以通过对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夸张,则是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

“离常”是形变与夸张的共同特性,均通过可控的语义偏离实现情感放大二者先对客观物理秩序进行压缩或拉伸,再以心理比例重新校准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说,它们都爱把东西掰到离谱,却让人一拍大腿——这就是我心里那味儿!”,这大概就是形变与夸张的艺术魅力。

然而,无论是形变还是夸张,都需守住“适度”闸门。若一味求怪,瓷画易滑向猎奇的深渊;若拘于形骸,又沦为插图的奴仆。丰子恺曾提醒:“绘画以形体肖似为肉体,以神气表现为灵魂”,也就是说,形变与夸张不是“失真”,而是“返真”——把被日常视觉磨钝的情绪锋口,重新磨亮,以“神”统“形”,形可折,神不可折。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局部

像瓷画艺术中常见的寿佛这一艺术形象,其耳垂虽被拉长至肩,却用一道行云流水般的线勾出耳廓,既合解剖又超解剖,让“福寿”这一抽象祝祷在耳垂的悬垂重量里被体感——夸张于是成为“有情的变形”,而非“空洞的畸变”。

接下来,我想结合我的艺术创作实例,来聊一聊形变与夸张在我瓷画艺术中的运用。它们是创作者手中的魔法棒,轻轻一挥,便能让作品突破现实的藩篱,直抵观者的心灵深处。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局部

在人物陶瓷艺术创作之路上,我就不断地去尝试与探索,尤其是在新古彩《母子情》系列作品的创作时,夸张与形变更像似一双隐形的翅膀,助我翱翔于艺术的天空,将那份世间最伟大的情感——母爱,让其展现得淋漓尽致。

于我而言,夸张是一种力量的彰显。创作母亲形象时,我会根据人物形态、动作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对人物的手、动作的弧度、表情进行夸张处理,以强化和突出,达到一种艺术效果。比如母亲的手,或是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或是紧紧握住孩子的手,给予他们力量与安心,通过夸张,我试图传达出母亲为孩子遮风挡雨、付出一切的伟大。观者在看到作品画面时,能瞬间体会到母亲的坚韧与无私,仿佛能感受到作品传递出的温暖与力量,这是现实比例所无法呈现的情感冲击。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局部

形变则是一种情感的重塑。在描绘母子的互动场景时,我会对人物的身形比例进行巧妙调整。孩子的身体或许会被拉长,显得更为灵动与娇小,依偎在母亲身旁,凸显出他们对母亲的依赖与亲密。而母亲的形象则可能被适当夸大,更具沉稳与包容之感。这种形变处理打破了现实的束缚,营造出一种充满童话色彩与情感浓度的画面氛围,让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为纯粹与强烈,仿佛时间都为这份亲情而停滞。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局部

在新古彩的创作中,特别注重色彩的运用,因而在人物色彩塑造上,夸张与形变也发挥着独特作用。为了突出母爱的温暖,我会大胆地将母亲身边的色彩饱和度提高,如将母亲的衣衫描绘得更为鲜艳夺目,而背景则相对淡化和模糊,以淡色系对主体人物进行烘托。这种色彩上的夸张对比,使母亲成为画面的绝对焦点,如同她在家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同时,对色彩的形变处理也别具一格,比如将天空染成不真实的粉红色,暗示在母亲的爱里,孩子拥有的是一片充满希望与美好的天空,这是现实色彩逻辑下难以表达的梦幻之感。

图片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母子情》系列作品局部

创作之路,从不是孤立的技法堆砌,而是情感与思想的流淌。夸张与形变,已融入我的艺术生命,成为我与观者心灵对话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