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玉龙雪山
“雪山是静的,但生活在其间的民族是活的。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团结,才是这片土地最美的风景。”
9月25日,刚参加完“2025华商聚云南”活动,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蔡玲玲并未停歇她的脚步,直奔赴丽江玉龙雪山采风,开启了一场与雪域神山的艺术对话。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蔡玲玲一贯坚持的创作理念。在她看来,采风不仅是捕捉自然之美的手段,更是艺术灵感生生不息的源泉。这一次,她将目光投向了玉龙雪山——这座北半球纬度最低的现代冰川,以其终年积雪的山脊、变幻莫测的云海和纳西族心中的神圣地位,成为无数艺术家魂牵梦萦的创作圣地。 玉龙雪山终年积雪,云缠雾绕,仿佛一位披着白纱的纳西少女。蔡玲玲选择在雪山脚下的甘海子驻足。这里视野开阔,雪山全景尽收眼底。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山腰的云影流动如哈达,远处偶尔传来牧民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共生共荣的故事。“你不需要别出心裁地寻找角度,随处皆是风景。” 蔡玲玲曾这样形容此刻的自由。在雪山面前,她再次成为“五线谱上自由的音符”。她走进雪山脚下少数民族居住的古村落,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雪山脚下居住着纳西、藏、彝等多个民族的人们,他们的服饰、民居、节庆活动,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玉湖村是雪山脚下纳西族人聚居的村落,具有纳西族特色的建筑与民俗风情,深深打动了她,与当地居民交流,考察特色民居,并相机一一做了记录。 一位纳西族老人向她讲述了关于雪山的传说,藏族青年则热情地邀请她参观家中绘有吉祥图案的木雕门窗。这些互动让她深刻感受到,艺术不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桥梁、文化的载体。她计划将此次采风中采集的民族图案、色彩与象征元素,融入新一轮的陶瓷创作中,用“瓷语”继续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民俗、民族题材创作的陶瓷艺术家,蔡玲玲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艺术实践。她创作的《民族大团结》系列,正是通过陶瓷这一媒介,展现各民族服饰、歌舞、习俗的丰富多彩,传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主题。 此次玉龙雪山采风,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捕捉,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实地体悟。她表示:“雪山是静的,但生活在其间的民族是活的。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团结,才是这片土地最美的风景。”蔡玲玲曾因写生走遍黄山、井冈山、峨眉山、武夷山等地,而玉龙雪山给她的感受尤为独特。她感叹:“在这里,山不仅是山,更是人与天对话的媒介。”她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到雪山在不同光线下的神态变化:清晨的雪峰被朝阳染成金红色,正午时通体银白如铠甲,傍晚则披上淡紫色的暮霭……这些瞬间的感动,都将通过她的画笔和瓷釉色彩,转化为艺术的语言与符号。 直到响午过后,蔡玲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归途中,她还考察了白沙镇、束和古镇,尽管有些疲惫,然而收获的愉悦让她兴奋不已。 蔡玲玲曾在《水美写生》这篇文章结尾写到:“用画纸留住了连绵阴雨之前的最后一缕阳光。”而这一次,她留住的是玉龙雪山上那一抹穿透云层的光,是神圣与世俗交织的壮美,是艺术生命与自然的一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