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的工艺之美
2025-06-29

蔡玲玲谈古彩#10

成就古彩艺术的桥

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jpg

古彩工艺的发展与成熟,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紧密相连。在明代,随着陶瓷技艺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古彩开始崭露头角,我们统称明代五彩,虽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但已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进入清代,古彩工艺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融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如粉彩、珐琅彩等,不断优化色彩调配、线条绘制与装饰技法,逐渐走向成熟。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沉淀,古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工艺价值。

蔡玲玲老师古彩作品

色彩运用,是古彩工艺较为鲜明的特征之一。“古彩色的色彩特点,就是使用的颜色均为金属着色剂,主要有红、绿、黄、紫、蓝(翠)五种基本色。” 这些色彩虽看似简单,却在古彩艺人手中被赋予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蔡玲玲老师作画过程

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巧妙运用色彩对比关系,让红绿在古彩世界中相得益彰。红的热烈奔放与绿的深沉宁静相互交织,色彩对比强烈却又和谐统一,恰似一场视觉的盛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鲜艳明快的色彩搭配,使得古彩作品呈现出古朴大方、喜气洋洋之感,无论是寓意吉祥的图案,还是生动活泼的场景描绘,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好的情感寄托,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趣与民族精神。

“古彩的线条,均采用中锋刻划,所画线条粗细完整,具有弹性,笔笔挺劲有力。”——这里所说的,是古彩线条,也是展现古彩工艺价值的重要支柱。

蔡玲玲老师作画过程

古彩艺人以笔为刀,以线为骨,运用柔中带钢的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那铁线描的线条,圆润流畅、刚劲有力,宛如一条条坚韧的丝线,将画面的各个元素紧密相连,构成完整而富有张力的画面结构。钉头鼠尾描则起笔粗重,收笔尖细,富有变化与韵律,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趣味。

蔡玲玲老师作品局部

每一根线条都要求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允许有丝毫的间断或含糊,更不能出现枝枝节节的碎线或参差不齐的瑕疵,这不仅体现了古彩艺人高超的技艺,更彰显了他们对艺术的严谨态度与追求。线条的粗细变化、疏密有致,以及刚柔并济的质感,赋予了古彩作品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美,使画面在简洁中蕴含丰富,在静谧中透出灵动。

蔡玲玲老师作画过程

装饰手法的运用,则为古彩增添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古彩的装饰手法常用点子(常称沙点)装饰,利用沙点的疏密排列表现物体的明暗层次。” 点子的巧妙运用,犹如在画面中撒下了一把把璀璨的星辰,或密或疏,或聚或散,通过细腻的排列与组合,巧妙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在花卉的花瓣上,密集的点子勾勒出花瓣的柔嫩与娇艳;在瓜果的表面,稀疏的点子则暗示出其圆润的质感与光泽。

蔡玲玲老师作品局部

点与线的配合使用,更是相得益彰,如在描绘人物服饰时,线条勾勒出衣纹的大致轮廓,而点子则进一步表现出衣物的褶皱、纹理以及光影的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生动逼真。这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巧妙地将平面的陶瓷表面转化为一个富有层次与深度的艺术空间,让古彩作品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

蔡玲玲老师古彩作品

在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热爱,古彩工艺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保护与传承古彩工艺,不仅是对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发展,让古彩的艺术之美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infoflow_2025-5-20_16-14-38.jpg

景德镇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是经江西省文化厅于2013年批复成立的一家个人艺术类博物馆,景德镇市“千馆之城”首批创建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博物馆法人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西省蔡玲玲古彩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蔡玲玲博士。博物馆以蔡玲玲馆长40余年陶瓷艺术创作历程为主体,是集陶瓷艺术展示、交流、文创、体验、研学、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平台,是一家立足瓷都、面向世界、传播文化、服务行业的陶瓷艺术类民办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蔡玲玲陶瓷艺术馆、非遗馆、陶瓷手工制瓷体验馆、陶瓷生活美学文创馆、文化交流和设计中心以及配套有餐饮、茶咖、特色民宿等休闲公共区域。

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文旅融合发展,先后与泰国东方大学、南昌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学院、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高等艺术院校产、学、研、教基地。通过一系列品牌化运营的探索与实践,蔡玲玲陶瓷艺术博物馆已成为景德镇对外文化展示的窗口,景德镇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蔡玲玲,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鼎奖”;百花杯金奖;第九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华工艺精品奖”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神工杯”大赛金奖;第十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金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最佳创意奖;“红色中国”作品展终身成就奖等百余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