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羚说瓷:陶瓷的地域性
2025-10-16

蔡玲玲谈陶瓷#18

陶瓷的地域性体现在不同地区因独特的自然原料、工艺传统和审美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


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jpg

陶瓷的地域性,只要纵观历史上各地窑口的出现发展历程,就不难理解这一属性的存在。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不同地区的土质、水源、气候以及人文传统,共同塑造了陶瓷艺术丰富而鲜明的地方特色。尽管当陶瓷发展到了宋、明、清时期,景德镇在制瓷行业的地位不可取代,并集中了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优势资源。但是整个陶瓷发展的历史,依旧由不同地区不同窑口所共同书写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11).jpg


定窑白釉刻“徐六铭记”铭皮囊壶(故宫博物馆)

从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开始,陶器便依次在相隔甚远的多个文化中出现。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陶器质朴粗犷,陕西宝鸡北首岭文化的陶器则体现出早期人类对器型的有意识塑造;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闻名,纹饰生动、色彩鲜明,展现了先民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致观察与艺术再现;山东宁阳的大汶口文化陶器造型规整,胎体细腻,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陶器则以夹炭黑陶为特色,器表多饰绳纹,体现出南方水乡地域的独特风貌。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1).jpg


黑陶双耳小罐(故宫博物馆)

此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繁复、线条流畅,四川巫山大溪文化的陶器富于地域装饰风格,浙江嘉兴的马家浜文化陶器多为红陶,并常见鼎、豆等器形,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文化陶器在仰韶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纹饰更为抽象化与符号化,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黑陶薄胎光亮、器形优雅,显示出很高的工艺成就,湖北应变山的屈家岭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纹饰简洁明快,甘肃广河的齐家文化陶器则多见双耳罐等器形,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堪称史前制陶技艺的巅峰,青海的卡约文化陶器则带有浓郁的西北草原民族特色。

这些早期陶器几乎涵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也奠定了后世陶瓷艺术地域分异的历史。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2).jpg


越窑青釉双系执壶(故宫博物馆)

而当瓷器出现之后,各个窑口开始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唐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北方邢窑的白瓷类银似雪,南方越窑的青瓷如冰似玉,形成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越窑的秘色瓷更是以其莹润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成为贡御珍品。此外,洪州窑、寿州窑、耀州窑、长沙窑、巩县窑等也都各具特色,如长沙窑开创釉下彩绘先河,耀州窑刻花青瓷刀法犀利、纹样生动。这种遍地开花的形式,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生活与审美需求,也为此后宋朝瓷器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艺术与市场基础。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3).jpg


长沙窑花鸟纹壶(故宫博物馆)

在陆羽所著的《茶经》之中,关于这一节,细致地分析了各窑口所产瓷器在茶事中的表现,其评价标准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与实用考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这段经典论述,不仅是对茶具功能的品评,更是对不同地域陶瓷美学特质的精妙概括,凸显了陶瓷产品因其材质、釉色、造型的差异而在使用体验与艺术感受上呈现出的鲜明地域性。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4).jpg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故宫博物馆)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5).jpg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尊(故宫博物馆)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代,陶瓷发展依旧延续了各个窑口齐头并进的态势,只不过景德镇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质瓷土资源、便利的水路运输条件、不断创新的制瓷技艺,以及在朝代更迭中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逐渐在众多窑口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宋代钧窑窑变万千汝窑天青温润哥窑金丝铁线定窑刻花白瓷耀州窑犀利刻花磁州窑白地黑花建窑兔毫油滴吉州窑剪纸贴花,无不展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与很高的艺术成就。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兴起,与景德镇的工艺创新密不可分,但也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因素。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设立更是将官窑瓷器推向高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品种层出不穷,但其背后,仍可见到如龙泉青瓷、德化白瓷、宜兴紫砂、石湾陶塑等地方窑口依据自身传统与资源禀赋,持续发展,形成了与景德镇并立或互补的产业格局,满足了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6).jpg


建窑黑釉兔毫纹盏(故宫博物馆)

纵观中国陶瓷史,不同窑口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兴起、昌盛、衰落的生命周期,但正是这种此起彼伏、各擅胜场的动态过程,构成了陶瓷历史波澜壮阔的主旋律。陶瓷的地域性,不仅是其物质形态的自然烙印,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与技术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多样性、包容性与创造力的生动见证。


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7).jpg


长沙窑花鸟纹壶(故宫博物馆